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一鲜明的价值立场赋予了新时代文艺应有的使命担当,不仅阐发了文艺的人民性属性,还强化了文艺的价值诉求及其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评论也要把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方向盘,文艺理论研究更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究其治国理政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究其根本,“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创作者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文艺的人民性”聚焦文艺精品、艺术高峰、艺术创新、思想素养、创作态度、文化传统以及文艺人才的培养等,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人民是文艺之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命题,使之成为重构文艺本体论的辐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阐明文艺的方向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中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我们所倡导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注入灵魂。“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文艺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新时代文艺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文艺发展注入灵魂,使新时代的文艺成为有灵魂的艺术,在强大科技力、经济力支撑中成为魂体合一的、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文艺”主导形态之一。这一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坚守人民立场是重构文艺本体论的动力之源,也是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现实根基。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究其内涵,“人民是文艺之母”意味着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在艺术实践和文艺理论研究中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成果的最高标准,以时代的精神气象激励人民。在文艺实践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立足重构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根基,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理论研究,都要立足人民性立场,为人民抒怀、抒情,满怀深情地奉献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遵循“人民是文艺之母”的现实原则,重构文艺本体论,就要在实践中弘扬文艺为人民创作的宗旨。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扎根人民、书写人民、启迪人民,将贯穿文艺本体论重构的始终。“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具体的文艺创作中,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唯如此,人民既是历史建构的,更是现实真实存在的。“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唯其如此,在尊重文艺规律和坚守文艺创作的平常心中,自然而然地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把人民和生活融注在笔端,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以此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基本方位,文艺必然为时代鼓与呼。也就是说,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凸显文艺本体论重构的时代维度
在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中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凸显文艺本体论重构的时代维度。文艺“人民性”的本质属性要求文艺创作者必须紧紧抓住时代,必须充分领会新时代是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新方位。文艺反映时代,就是反映人民、歌颂人民,这是“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始终恪守“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以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作为重构文艺本体论的逻辑框架,把“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贯穿其中,旨在把时代精神与文艺价值诉求内在地统一起来。文艺如何抓住时代,其实质依然是彰显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民族和国家复兴的大时代,文艺要自觉肩负起以精品创作为时代定格的使命。“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究其本质,文艺是时代的产物,从中映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人民的创造力。“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与时代关系的重心落在表达时代精神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因此,文艺创作要抓住时代就必须力戒“浮躁”,真正沉潜下来,让精神升腾起来,文艺才会有力量。作为时代精神的肯綮点,“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人民是文艺之母”的时代维度表明,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中,以英雄为时代定格,以祖国为时代依托,强化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无疑使时代的内涵更加饱满,使重构文艺本体论的时间维度格外凸显。“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在文艺本体论重构中,时代不仅有了价值指向,而且还具体鲜活起来。“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新时代的人民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文艺要热忱地描绘出这种时代的恢宏气象,把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充分彰显出来,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新征程中。在文艺本体论重构的时代维度上,以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以文艺的审美创造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自觉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说到底,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是重构文艺本体论、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当代坐标,其中的着力点是以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展现时代精神气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也就是说,只有把时代中的人民追求、艺术创造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凝聚在“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上,时代才能鲜活地映现在艺术中,文艺倾听了人民的心声,也就把握了时代脉搏,自然就能回答好时代课题。
奉献具有时代高度的文艺精品
深刻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要以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作为重构文艺本体论的轴心。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要在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追求精品、聚焦精品。放眼全球,当下世界舞台上文化力量的博弈和文艺思潮的相互激荡,越来越显现为文艺精品之争;国内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所需的优质精神食粮,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文艺精品供给。现实境遇促使从创作到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体系化特征不断强化,着力保障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
一是文艺精品要有中国价值发掘与弘扬。“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随着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中国价值有着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契合和相互通约,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在弘扬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中,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作为文艺精品的价值指向,“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文艺精品蕴含的普遍价值追求既彰显了中国特色,又在为世界供给主流文化消费品中获得了人心。
二是文艺精品要有独创性。“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定意义上,文艺以形象取胜,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艺独创性的重要标识。在文艺发展史上,“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大众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文化需求,而是更加注重文艺消费的品位和差异化的艺术表达,文艺的独创性和经典文艺是人民所需。同时,所谓经典的生成也必然要经过人民的检验,有着独创性的典型形象的作品是在流播中成为经典的。
三是文艺精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经典,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人民是文艺之母”原本就有着时代的维度,正是在时代精神的张扬上,二者相互通约。一定意义上,中国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更是重构文艺本体论的思想内核。“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这必然使文艺经典有着对时代精神的追求,说到底,新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重心都要落在彰显人民的精神力量之强与精神的独立自主上,艺术地提炼和张扬时代精神必然成为经典的诉求。
具体来说,艺术地提炼时代精神要从人民和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向着有内涵的哲思境界聚焦,以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来渲染文艺经典,立体化全景式地呈现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与人民大众的精神意志。
归根结底,“人民是文艺之母”的价值所指落在文艺精品塑造上,其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追求使其成为艺术创作生产和理论研究的最高标准,也是重构文艺本体论的轴心所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新时代守正创新在艺术创作上指向的是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在当代艺术经典化中勇攀艺术高峰;在文艺理论研究中指向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迈向学术新境界。
守护人类的心灵和精神家园
以“人民是文艺之母”为辐辏重构文艺本体论,在阐释“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内涵时,势必高度关注文艺创作主体的思想素养和个人修养的锤炼,旨在使创作者心中永存“人民是文艺之母”的信念。“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作品的灵魂源自对人民的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和文化创意的时代,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交融日益凸显。“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贯穿其中的是思想与价值追求,是对人民深沉的爱。所谓文艺的守正创新,就是使文艺始终守护人类的心灵和精神家园,无论艺术的技术表达如何快意,文艺终究是要入心才能发挥作用。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文艺的思想价值与审美追求,这使得对思想立意和哲思境界的追求成为重构文艺本体论关注的重心。
说到底,无论是作家艺术家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样一种自我的期许转化为价值诉求,经由大众艺术消费的熏陶,可以在引领社会风尚中内化为精神的自觉、外化为行动的践履。
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必然强化对创作主体的道德要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通常,文如其人是对作家艺术家高尚品格的一种评价。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不同于一般性的劳动形式,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文艺工作者的人品焉能不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从来不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关乎社会风尚,影响社会大众。
归根结底,“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当下,文艺早已进入大众的社会生活、进入公共领域,甚至在跨界融合中被裹挟进经济大循环中。作为一种公共活动,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要有最高标准,要有追求高远境界的情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要敢于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
对人民有感恩和敬畏之心
把握“人民是文艺之母”的命题,要在重构文艺本体论中对人民有感恩和敬畏之心,鼓励作家、艺术家做人民的“小学生”,在扎根人民中做到“身入”“情入”和“心入”,把人民高高举起。“人民是文艺之母”需要展现出一种真实的人民性,必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研究者都是人民的一员,需要在与人民的心连心中创作出真实的人民形象,感受到人民的真实存在,写出人民真实的悲欢爱恨。文艺实践表明,现实题材创作是践行“人民是文艺之母”的最佳方式。因此,新时代文艺发展需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强化“人民是文艺之母”,旨在激发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雄心和能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创作中华民族新史诗,需要焕发出强大的精神能量、审美创造的卓越性追求以及创作新史诗的雄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构研究”(18ZD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范玉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