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文学情怀
发布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09

习近平的文学情怀

文秀

2016年11月03日15:56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习近平的文学情怀

文学情怀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情怀。一个有文学情怀的人,是一个纯粹的人、崇德笃学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怀,可以启发广大干部深入思考人生、社会和百姓,多了解社情、体察民意、洞察时事、向上人生,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

近几年,媒体报道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发轫于心地谈文学、引经典、讲感悟,包括填词作诗等,特别是,两年前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话里话外、字里行间流淌着他浓浓的文学情缘,让人深深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文学范儿”“文艺范儿”,深深感动于他那涌动着的文学情怀,深深感慨这份文学情怀对一个大国领导人的涵养。

这里,就习近平所展示出来的文学情怀作一梳理和描述:

一、对中国古典诗词心向往之,有特别的爱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深厚的感情。2014年9月10日,他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曾明确表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他还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这都是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感情的流露,令人清醒和思索。他还深谙古典诗词这一文学体裁之奥妙,他填的词文采飞扬、哲理深邃。比如,1990年7月,习近平填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寓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此外,他还曾于1991年创作过一首《军民情·七律》,在八闽大地广为流传,他自己曾动情地说,作这首七律是为了表达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鱼水深情。对古典诗词的偏爱,让他的语言充满着魅力和底蕴。

二、对散文、言论等文学样式驾轻就熟,有特别的心得。习近平对散文、言论等文学体裁有独到的理解和体验。比如,他关注现代文学,在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时说:“我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又比如,他动笔写散文,他的叙事性散文《忆大山》深情记述了自己与“草根作家”贾大山的交往和友谊,这篇散文既有“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之致,亦有“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之美,字字情真、句句意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布衣之交、贫贱之交不可忘却的情怀,读之令人动容。再比如,他还写了大量的言论,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署名“哲欣”发表短论232篇,这些短论除了观点鲜明、意蕴深刻,思想性、针对性很强以外,从文学角度来品读,文风朴实清新,语言隽永精炼、简洁明快,是一篇篇堪称美文的精品佳作。另外,他在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写的《摆脱贫困》,也收集了不少精粹的政论杂谈,这些言论同样是文风质朴、语言鲜活,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对本土优秀古文图书、经史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偏爱有加,有特别的情愫。习近平说,“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他在平时的讲话中,经常融会名言典故,“适当的引经据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2013年1月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引用历代文人对各朝代的评价和反思,振聋发聩、记忆犹新。2013年冬天,他到山东曲阜考察时,曾经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释》这两本儒家研究作品大为青睐。

四、对俄罗斯文学情有独钟,有特别的情结。俄罗斯文学是习近平这一代人年轻时最重要的读物,是他们窥见欧洲文化、文明和文学的重要窗口。他曾先后两次提及自己熟悉和钟爱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及作家。一次是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谈道:“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在这次演讲中,他还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来阐述自己的历史观。另一次是2014年2月,在专访问答中,他又提及了一大批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还说,对于索契这座城市,第一印象就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这部小说就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索契休养时创作的。不仅文学作品,包括对俄罗斯民歌,习近平都耳熟能详,关于《喀秋莎》,他曾说:“中国人差不多都会唱这些歌,也算是中国民歌了。”

五、对其他一些文明国度经典作品、著名作家熟知于心,有特别的积累。法国、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学繁荣,同样也深深吸引着习近平的目光。2014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表示,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莫里哀、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借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来总结“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2015年他在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还提到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并引用其名言:“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他对印度这个“文乡诗国”热爱,对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喜欢。在宁德,他曾引用泰戈尔访华归国之际的名句“什么都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以此来表达自己离开闽东的依依惜别之情。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会谈时,谈到年轻时阅读了不少希腊哲人的书籍,它与东方文明的古老智慧一样启迪着世人。

六、对现代流行文化符号运用自如,有特别的灵敏。习近平对于作为文学范畴的现代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等很熟悉、很亲近、很灵敏,有特别的偏爱,尽显“文艺范儿”。早在青年时代习近平还是耿飚秘书的时候,曾把“(邓丽君)那盘《小城故事》的磁带都听坏了”。他和妻子彭丽媛相识时,问的问题直奔专业话题:“声乐分几种唱法?”他甚至还会谈论流行音乐,说“歌手梁静茹在中国广为人知,被许多中国歌迷认为是中国人”。这种特别的灵敏为他的谈资增料不少,同时足显他对文学艺术的感知。他担任总书记之后在很多场合上的讲话,都会不经意间借一些流行歌词“说事”、流行歌曲“抒情”。比如:与美国领导人见面讲到中美关系未来时,用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引出“路在脚下”;回答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他在江苏调研时,用电影片名说“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在与县委书记座谈时,告诫领导干部要干出政绩,当官不能干两三年还是“涛声依旧”,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等等。这些比喻既形象贴切、得心应手,又反映出习近平善于触类旁通,精于文学艺术并且融会贯通之。

七、对互联网文学、电影文学兴趣盎然,有特别的感知。“网络文学”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大众文学,它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领域。关注“网络文学”及其发展是习近平文学情怀的延伸和拓展。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讲到了互联网文学,座谈会结束时,习近平还走到两位年轻的网络作家面前表示:“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表现出对这一新兴文学领域的熟知和上心。习近平在平时的讲话中不时伴随着轻松、风趣和幽默,被评价为“接地气”、很时尚,“是一个很潮的文化人”。在2015年元旦新年贺词中,他借用网络语言说了一句“蛮拼的”“点赞”,一时间好评如潮,成了流行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看过不少美国电影,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碟中谍》也曾进入中年习近平的观影名单,其中《拯救大兵瑞恩》是他最喜欢的战争片之一。他曾引用电影《碟中谍》中的片名来回答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认为这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等。

八、对有风骨、有气节的文学家倍加重视,有特别的感情。爱文学,自然会延续到对作家的呵护和爱护,这是文学情怀舒展开来的一种必然。习近平对于那些有风骨、有气节、“德艺双馨”的作家格外有感情。比如,他与“草根作家”贾大山的神交,看重的是作家身上“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精神”。又比如,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在谈及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时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责编:万鹏、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