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43
原标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考文化的范例。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人民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对体现人民精神的文艺作品,他们总是满腔热情地予以褒扬、推举。比如,恩格斯就留意到当时欧洲大陆小说创作风向的变化,即不少小说主人公不再是国王和王子,而是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文学开始表现穷人的生活和命运,因而称赞代表这一创作倾向的作家乔治·桑、狄更斯等为“时代的旗帜”。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学说,将文艺的人民性原则与党性原则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正自由的文艺。这进一步发展了人民的概念。
人民在现当代中国作为一种力量发生、发展、壮大,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得益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
将文艺人民性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人的集合”上,既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一脉相承,又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息息相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
这一论述还拓展了人民概念的外延。实际上,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在人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技不断发展,生产不断进步,新行业、新职业不断出现,新就业群体、劳动者群体大量出现,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比如,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已成为当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的集合”上,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引。
让人民成为文艺的主角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人民的论述,既打开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广阔天地,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努力践行。
大凡时代精神更替、文艺理念更新之时,往往也是文艺样式拓展、升级、更换之时,作为重要的现代理念之一,伴随着人民概念的兴起、发生、发展,文艺理念往往相应地发生变化,文艺样式也与时兴替。新文化运动时,现代文学诞生,白话小说、新诗、话剧等文体登堂入室,一步步成为主流文体。这些新的文体初生之时,有的极其幼稚,为时人乃至后人所不屑。可是,没有这些幼稚的“尝试”,我们无法想象今日之文艺世界,甚至无法想象今日之生活世界。延安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随着工农兵成为革命的强劲动力、人民的主体,形成一个文体大发现的时期。不仅小说、散文、诗歌等现代文体依然生机勃勃,戏剧、戏曲、音乐、舞蹈、木刻等文艺形式或者从民间被重新发掘出来,焕发新生,或者在现代艺术理念的照耀下,生成新质,使革命文艺真正普及开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是一个文体实验的时期,文艺潮流此起彼伏,文艺形式花样繁多,促进了文艺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发展了文艺生产力。不仅宏观上如此,这些变化也都体现在文艺家的微观实践中,即这些变化在文艺作品中留了下来,给后来者以无尽的启迪。
进入新时代,在文艺主体、文艺理念、文艺形象方面,除了原有的主流群体,现在新业态、新群体、新事物、新人物层出不穷,为艺术形象提供了新的“模特”和资源;在文艺样式、文艺技法、文艺形式方面,物质世界的变化一定会或迟或早、或深或浅地带来精神、情感领域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学家、艺术家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们重温理想、信仰的力量,使之果真如“电波”一样跨越遥远的时空,再次跃动在中国大地上。电视剧《山海情》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多么的坚韧不拔,让我们看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乃至牺牲,让我们看到从党员干部到知识分子,再到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在这个改造中国、改造社会也改造自己的实践中是多么的努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则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再现了中国人民追求文明对话,创造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诗意历程,在美轮美奂的舞蹈动作中让我们体验文化之美、中国之美。
目前,文艺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为评奖而创作、为名利而创作的现象仍然存在,这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让人民成为文艺的主角。
(鲁太光,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