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
“幼年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童心纯天真无邪,记忆力超强,模仿思维敏捷。幼时入脑所记的事物可铭记一生。
大手牵小手,品育教育助成长 小手拉大手,家庭健康永长久
“大手”的家长是“小手”孩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给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孩子健康扬帆起航。大手拉小手,“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每个家庭都应该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家庭教育不只是每个家庭的“小事”,更是受到国家监督、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事”。
大手牵小手的家庭健康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生活实践,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培养子女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
中国汉字“品”,是由三个“口”组字,我简称为三“口”之育。一口育德,即文化教育、智力开发;二口育养,即物质养育、心灵益智;三口育健,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三层含义。“品”字育娃,守望健康,传承中医药文化。
品育,是将德、智、体、美、劳通过日常家庭中医药文化的饮食文化建设,以劳动教育的形式完成。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衣食住行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浸入式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医药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重视家庭饮食文化教育 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就人的发展而言,德性是个体素质的完整、和谐、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决定人生成长的方向、速度和质量。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家风可以在餐桌上体现出来。因此,日常饮食场景是德性培养的重要载体。家庭是孩子情绪、情感的发源地,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健康教育的核心。“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首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孩子才会信服,顺利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培养身体、心理、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孩子,是家庭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现代社会家长素质普遍提高,具备一定营养知识,可以在孩子不同年龄段保证足够的营养,基本保证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当然也有的孩子由于营养过剩、缺乏运动等原因,出现运动素质下降、肥胖等问题,需要科学引导。让孩子多参与家庭劳动,在动手动脑中达到育养的肢体、大脑、能量的三调整,融入了文化品德的培育,从而达到体与心双向的协调平衡。
日常生活离不开三餐,“餐桌”就是最好的“课堂”。“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食物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独特的链接,母亲把爱放在了精心准备的饭菜里,吃饭本身就是“爱与被爱”的交流,孩子在餐饭间首先感受、学习到的就是爱。“团座和食”是另外一种家庭成员传递情感的方式,年长者坐上座,长者先动筷晚辈才可以吃,夹菜、盛饭要守规矩……饭桌上大家通常会讨论身边的事情,怎么处理各种矛盾……家庭成员在餐饭间领悟义、慈、礼、恭、孝等精神观念。不同季节或节日餐桌上会出现不同的菜肴,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故事,孩子可以参与食物的制作与准备,通过参与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果有客人到来,让孩子协助摆放饭菜,主动为客人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在饮食中享受分享美食的快乐,食物的味道与亲情、友情的滋味融为一体。
重视家庭饮食文化教育 培养真正的“中国人”
先有“中国胃”,才有“中国人”。人通过味觉、口感等实现社会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找到归属感。对世界各地的华人来说,中餐是历史记忆和集体表述,是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陕西的羊肉泡馍、武汉的热干面、河南的胡辣汤,蒙古族的手抓肉、朝鲜族的冷面……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以传统饮食作为自己鲜明的标签。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的基础功能是传承食物的生产、饮食生活技能、知识、经验。中国传统饮食观念可以概括为“食医合一、适口者珍、和”。《黄帝内经》“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说明食物与疾病的关系,要坚持“食养尽之,无使过之”,“食医合一”的食疗方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强身之术,是中国饮食思想的重要原则。北宋太宗赵炅问大臣苏易简,“食品何物最珍?”苏答曰,“物无定味,适口者珍。”食物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是好的,不应有过分的需求,即“适口”。“和”的观念即饮食平衡,包括合理杂食,四季五味,以饮食调节人体阴阳动态平衡。此外,民俗谚语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世庶大众间发挥着教化育人的功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鲜明表达了饮食之于民生的重要;“食不言寝不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教化人们注重饮食卫生和个人修养,“食多伤身,气大伤神”“食不过饱,饮不过量”劝诫大众饮食要节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还包括教化人心、敦厚习俗、促进文明饮食生活。孟子在继承孔子生活原则和理念基础上,提出“食治——食功——食德”理论,不碌碌无为吃白饭为“食治”,以劳动成果换来相应的养生之食为“食功”,吃正大清白之食、符合礼仪进食为“食德”。中国古代以家训的方式对家庭成员做饮食、礼数、德性等教育。苏洵《安乐铭》云:“衣食酌量时度,调养不饱不温。休餐生冷甜辣,莫佩珠宝金银。……能食教用右手,能言戒使娇音。……客到用心恭敬,大小坐次分明。……若赴大会筵席,牢系帽带衣襟。”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论语·乡党》云:“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即乡人酒食后,拄拐杖的老人先离席,晚辈才能离开,这是传统伦理中的“长幼有序”的家庭饮食礼仪。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杀鸡宴客表现出盛情好客的民风,这是亲友聚会饮食礼仪之一。赴宴时的着装、仪态、坐席、礼让、退席等环节,都在处理宾主、尊卑、长幼等的关系,是社会伦理饮食礼仪。
家庭饮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更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切实渠道。
“家风”是家庭中一代代人沿袭下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模式,是家庭文化对家庭成员的浸润。家长要以各种方式营造家庭氛围,树立优良家风,做好家庭资源与管理,从自身生活水平出发,提高文化素养,学习创新饮食文化教育技术手段。孩子是从家庭内部关系学习建立外部关系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等积极情绪,有助于他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建立和谐、有序的关系。
另外,我呼吁社会建立家庭教育支援团队。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支援团队,吸纳有育儿经验的志愿者、教师、保健室、临床心理师等,为个别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社会支持。以宣传、调研、家访等形式切实解决家长和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成功的家庭,必有正确的教育观。”家长首先从自己做起,提高素养,学习更多健康知识、教育方法,为小家庭创造更好的前途命运。随着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将再为家庭教育助力。4亿多户“小家”,结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国家的繁荣发展,每个家庭不仅是受益者,更责无旁贷做出应有的贡献。千年大计,教育先行!
小手拉大手,孩子有品行、有文化、有知识,对于家庭的教育也起到了先行的引导和监督,从而会更有效的督促了父母、长辈的生活方式,助力家人健康,家庭健康永长久。
(作者王宜,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