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融通
——读《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书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作者:乐黛云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说的是,人类的生命本源是共同的,最终理想亦是共通的。“中西相遇,是两个文明圈的撞击。”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立足复杂性思维,多视角探讨了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深度连接的方式。乐黛云认为,中西文化相遇,有两大因素是避免冲突的关键:一是在尊重各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二是使文化对话具有真正的跨度和多元性,“任何意欲规划他或者拒绝他者的心态和做法只能剥夺其特殊性,也就是摧毁其普遍性”。所以,“只有发现、发扬自己的特殊性,充分尊重与自己不同的相异性,达到真正的互识、互补和互证,才能达到跨文化对话所追求的人类文化多元共存的目的”。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一种“差距”的关系,而是一种“差别”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看,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一方面,“差别共存并非互不相干”,而是“一种互识、互动、互为主观的发展之道”,也就是通过差异的对话从而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来进行,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接受也不大可能原封不动地移植,而是要通过自身文化屏障的过滤“取其所需”。乐黛云认为,“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种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在不同选择、不同条件相互作用下创造出来的新物,不再有旧物原来的纯粹,但它仍然是从旧的纯粹中脱颖而出的新的纯粹,仍然具有不同于他物的独特之处……(并)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质和新的差异,逐渐形成某些共同的价值标准。” 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指出,文化是未来世界冲突的重要根源。他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乐黛云分别从“差别与对话”“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重构”“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以及“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复杂性思维简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在多元跨文化语境中发展”等方面讨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差别与关系: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一方面是相互吸收,共同丰富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相互冲突,相互激发的关系。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差异性所引发的问题既表现在国际事务中,也凸显在国内社会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文化手段在国际上塑造民族形象、谋求合理的国家利益,应是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常常是与政治、经济的角逐联系在一起的。“世界文化”既包含中国文化的优点,也包含西方文化的优点。中国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从未中断、历久弥新,不仅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中国文化崛起最为宝贵的传统资源,也是当今世界和平共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乐黛云认为,这是一次“人类心灵内在性的巨大提升”,它表达的是对“另一个全球化的期待”,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积累的可持续性的文明”。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国际文化影响力的生成也不同于国内文化的发展规律:不仅“必须有一个新的参照系”来重新反观自己的文化,找到新的诠释,还要从非西方文化中吸收新的内容,因为“它关系到一种自我批评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改造”。作者强调,“这是一种苦修,中国文化需要真诚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不日新者必日退。文化重构与认同最终是发生在人的内心体验里,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文化重构的发展规律。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与复兴。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乐黛云多次强调,“多元文化共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对话的目的主要不是说服对方,同化别人,而是要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一是改变过去一味封闭地崇尚国粹,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觉,并致力于从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别人的文化也有同情的了解并作出自己独特的、有益的解释,以审视自己传统的文化资源,促使正在形成中的世界文化更多地吸取中国文化的内容;二是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不能仅仅按照一方的片面理解和利益去覆盖另一方,以较小的代价(文化震荡和价值冲突)使更多的外来文化能够为我所用;三是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充分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并对之加以现代思想的创造性诠释,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宽容,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互相对话沟通,运用文化手段博取最大的国家利益。